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人。養(yǎng)育陜北人民的這方水土是山大溝深的丘陵溝壑區(qū),氣候干旱,水資源奇缺,沒有灘水地,貧瘠的土地主要生產小米、高粱、大豆等粗糧,因此陜北人的飲食結構以粗糧為主。舊時陜北人吃油也少,人們?yōu)榱嗽黾硬说南阄?,在炒南瓜時會把杏仁放入鍋內炒;燴菜時,便把羊油在鍋上一擦就應付過去了。舊時陜北雖出產小麥,但白面只有在逢年過節(jié)才能吃上一頓,因此本地俗語說“好面是敬神的”,看來注定這里的人們只能吃“粗”不能吃“細”了。
舊時“瓜菜半年糧”
陜北人的飲食習慣是以稀吃為主,烹調方法以燴為主。稀吃,即每天兩餐(從古歷四月八日至白露前后種完小麥期間為三餐),不是小米錢錢飯,就是高粱錢錢飯,調點鹽或就點堿菜,間或蒸一頓窩窩、黑饃饃,鍋底還要熬點米湯或瓜湯。
形成這種飲食習慣的原因,有歷史的、地理的、物產的、習俗的因素。過去陜北十年九旱,災害頻繁,廣種薄收產量低,祖祖輩輩都在饑餓線上掙扎的人們,年成好些,一年苦熬收打下過冬糧,年成不好,受死受活收打的糧食連冬也熬不過。人們就只有用稀飯來解決缺糧的問題,雖然不耐飽,當時確實撐了個肚兒圓。新中國建立后,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但因體制、農業(yè)科技等原因,遇大旱之年,人們還是“瓜菜半年糧”。真正解決溫飽問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大種“兩雜兩薯”(雜交玉米、高粱和馬鈴薯、紅薯)開始,改革開放以后,特別是實行大包干責任制后,糧食大豐收,農民經濟收入增加,市場繁榮,白面、大米成了百姓的家常飯,稀食的習慣也有所改變。
以燴為主,一般人們不炒菜下飯,逢年遇節(jié)吃頓菜,就把粉條、洋芋、白菜、豆芽等,全部放入鍋熬出來,稱為燴菜。如有肉,把肉片也放入熬出來,稱為肉燴菜。到夏季有瓜菜吃的時候,把南瓜、豆角、洋芋放在一塊熬,說不清叫什么菜,總之,祖祖輩輩就這么吃。這種燴的烹調習慣是受草原飲食文化影響形成的。這里曾是漢民族和少數(shù)游牧民族雜居地,游牧民族因遷徙性大,生活不穩(wěn)定,餐灶具的攜帶不方便,形成了簡便的飲食習慣。到了一個地方,三塊石頭把鍋撐起生火做飯,把所有東西一鍋燴著吃。炒面、炒米茶、糕炮炮、燒面圪卷的吃法,也是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一種傳承。
小米糜子錢錢飯
我們的先輩們日日吞糠咽菜,饑不裹腹,想起來便令人心疼。但他們留下的粗糧細作,巧妙烹制的飲食方法則會令人大飽口福。他們代代與粗糧打交道中創(chuàng)造出了許多食品新花樣,成為至今人們喜愛的風味小吃。
以小米為主的食品。小米是粗糧中的上品,在靠憑糧票供應的年代曾榮登細糧行列。谷子用石碾去谷糠殼,得金光燦燦的小米。小米與“錢錢”一塊做成米飯(粥),是農家的主食,“錢錢”是黃豆用水泡醒后,用搗錢錢錘搗成豆片,圓而金黃,形似銅錢,叫“錢錢”。小米稀飯中加煮洋芋、白菜、面條就成了和和飯。小米和各色豆子可熬出不同口味,營養(yǎng)成分各異的稀飯來,如綠豆米湯、扁豆米湯、紅豆米湯、豇豆稀飯……小米還可以做成小米干飯,既好吃又耐飽。酒谷米(軟小米)水泡醒碾成粉,做成棗糕、油糕是年節(jié)與紅白大事的上佳食品。
以糜子為主的食品。用石碾碾去糜糠殼,得金黃的軟米、黃米,軟米由軟糜子碾成,黃米由硬糜子碾成。軟米、紅棗可包粽子,是端五節(jié)的節(jié)日食品。軟米、紅棗(羊肉)可煮成臘八棗(肉)燜飯。軟米、南瓜可做成瓜飯。這種食品米糯棗甜肉香,營養(yǎng)豐富,是很有地方風味的食品。軟米用水泡醒碾成粉,做成棗糕、油糕、糖糕角,是年節(jié)紅白大事的食品。軟米面做黃酒,酸甜可口,開胃熱身,是上乘的飲品。軟米面、白面、紅棗做成金裹銀,一層白一層黃,紅棗點綴好看又好吃。黃米面與棗豆餡蒸黃米饃饃,是陜北人的年茶飯。黃米面煎攤黃,冷吃熱吃都很爽口,是清明節(jié)的節(jié)日食品。黃米粉、牛羊油炒米茶,老年人很愛食用。黃米撈干飯,加點肉菜,或錢錢湯(錢錢、洋芋、白菜、面片做的湯飯)是殷實人家常吃的美餐。
高粱蕎麥吃法多
高粱加水浸泡,再上石碾碾去皮,便是高粱米,它也是陜北人的主要糧食之一。雖然高粱飯色偏紅,口感不好,但它是幫助定仙焉人度饑荒,逃年成的有功之臣。高粱米加紅豆、豇豆、錢錢做成的飯,是農家家常便飯。高粱不去皮,直接上碾碾碎熬飯叫磣磣飯。這種飯食口感極差,但這是度荒的最好飯食,一家五六口人,用一斤磣磣就煮一鍋粥,可當一頓飯。近年,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,食用量減少了,人們還是隔三差五的要吃一頓,像嘗鮮,其實陜北人在骨子里對高粱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。高粱與雜豆一塊磨面叫紅面,可蒸饃,做面條,烙餅,是農家艱難度日的一種辦法。高粱米與小麻出油后的油湯,再加各色豆子、錢錢做的飯叫麻湯飯。這種飯油香撲鼻,十分誘人,如加入點白菜、面條,就更加好吃。
黃豆為主的食品。黃豆俗稱黑豆,皮白者叫白黑豆,皮黑者叫黑黑豆,皮綠者叫綠黑豆。黑豆可生豆芽,做豆腐,是年節(jié)必備的菜肴。白黑豆主要用于搗制錢錢,農家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它。黃豆炒熟與熟米糠磨成炒面,曾是艱苦年代農民的抗硬食品。
以玉米為主的食品。玉米碾碎和小米熬稀飯營養(yǎng)豐富口味較好。玉米面壓饸饹、蒸饃饃、做攤黃,也別具風味。鮮玉棒曾是農家青黃不接時的美食,現(xiàn)在成了人們嘗鮮的佳品。
蕎麥的吃法也很多,可做碗饦、涼粉、饸饹、圪攪(攪團),都是很好的食品。
豌豆和麥子一塊磨成雜面可以搟雜面、“抿莢”,風味獨特,是雜糧中的上品。
洋芋俗叫山蔓。它既是糧又是菜,既可與肉同熬,又能與糠共煮,既可吃饃當菜,又可吃面為臊子,無論燴菜、熬飯都離不開它。做成“黑愣愣”、“擦擦”成為主食,制成粉條成為菜肴。洋芋,無論春荒三月,年節(jié)時令都離不開它;在饑餓線上掙扎時有它,生活達到小康還得與它形影不離。
以上略記陜北人的飲食習俗,希望后人可以品味到祖輩生活的甘苦。